官方充电时间遭质疑 是误导还是难规范?

企业 汽车之家 姚嘉 192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最近关于纯电动车“充电时间疑云”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激烈,起因是某车企在产品宣传中使用了“30分钟可充至80%”的诱导性话术,而用户在真实体验中,0-80%电量的充电时间远超出了官方提供的时长。这不由又让我们想起了此前品牌惯用的“等速续航”宣传语,这些明显使用了“取巧”的宣传语,到底算不算是“虚假宣传”,我们来一起聊聊。

官方充电时间遭质疑 是误导还是难规范?

信息盲区,官方快充是否涉及虚假宣传

“30分钟可充至80%”和“最大续航可达xx公里”在产品宣传中采用了相同的信息盲点,尤其在车辆的充电时间上,品牌并未说明是从多少电量充至80%,也未交待是在什么样的设备条件下进行充电,所以从宣传语上会起到诱导性作用,让一些消费者误以为这些“官方数据”就是真实的产品表现,从而加大购买信心。

“30分钟可充至80%”的宣传话术,除了在文字上有诱导性之外,也抓住了部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基础充电知识的盲区。对车辆充电有一定了解的用户肯定都知道,大多数电池系统电量在0-30%以及80%-100%这两个阶段内会被称为“涓流状态”,该状态是电池控制系统为了确保电池不会出现过充情况(安全及寿命)的发生,从而主动降低了充电功率。

当前多数车辆在电量充至30%之后才会爬升到充电功率的峰值,所以现阶段纯电动车“0%-80%只需30分钟”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太多的环境因素支持),但恰恰这种宣传用语是用来迷惑缺少这部分知识的消费者。

也由于各品牌之间的电池容量、控制系统策略等技术背景不同,官方发布充电时间信息范围也有不同,例如有提供10%-80%或者20%-80%的说法,也有直接注明30分钟可充入XX续航里程的描述,加上用户充电习惯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行业内也没有针对充电区间背景标准进行规范。

宣传上,“等速续航”和“官方充电时间”除了表面的文字游戏之外,在实际层面,两者都需要极其理想的客观条件下才能够实现。目前在工信部车辆信息中,国家标准会有明确的NEDC续航里程供消费者参考,但充电时间在工信部内则没有对于数据显示。这也变相的让目前“官方充电时间”成为了掌握在品牌手中有利的宣传手段,消费者暂时还没有第二途径查看可参考的中立信息。(以下热门车型官方信息仅供参考,本文话题未针对具体品牌。)

起充范围和客观条件难统一

除了“涓流”的主观因素外,在实际应用层面,纯电动车的充电效率因会受到多方面环境及设备因素的影响,包括外界温度、车辆电池温度、车辆温控系统、充电桩功率、充电桩功率分流影响等等,同一台车辆,受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充电时间上的出入也会有较大变化,所以很难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

目前国内公共充电站电桩功率跨度较大,从60kW、75kW、120kW直至150kW,车辆在不同充电桩功率下的表现也截然不同。但即便在功率最高的设备环境下,受到早晚用电高峰以及充电站充电车辆过多导致分流等情况影响,充电时间也会有较大出入,所以品牌在公布充电时间时应该明确注明充电功率环境,否则并不具备参考性。

除电桩信息外,车辆状态、环境温度等信息也应该加以注明。我们在去年进行的《冬季实验室》中,验证了车辆的充电功率与环境和电池温度拥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车辆的官方充电时间应该与具体的环境背景进行匹配,明确标注是在什么样的温度下实现的。

在汽车之家EV AH-100测试标准中,车辆30%-80%的充电时间测试将场景进行了固定,会在车辆高速行驶后在指定高速服务区内功率为120kW的国家电网直流充电桩上进行测试,尽可能的保证每辆车充电前的测试状态一致,且充电桩设备也一致。我们的测试也是希望帮助用户塑造一个定向的充电区间参考,但其中每一次的测试也会存在细小的误差。

但在实际生活场景中,每个车主的用车习惯不同,对车辆起充电量的需求也不同,汽车之家在此前对于电池技术的科普和测试标准制定中,一直希望可以帮助用户理解在快充条件下,30%-80%的充电循环除了效率更高之外,对于电池的寿命保护也会有帮助,而该测试标准或许在未来能够成为一个车辆产品参数信息背景的标准化参考。

总结:倡议信息透明,参考背景统一

相比于车辆的续航里程,车辆的充电时间效率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逐渐被消费者所重视,也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二大重要的参数指标,间接反映出了车辆的电池、电控以及充电机等技术指标的表现,用户也越发的关注充电时长信息,这也是为何“官方充电时间”在最近会引起热议。

针对《广告法》中有明确规定,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功能等有表示的,应当提供准确、清晰的信息背景。所以当前用户争论的“官方充电时间”或许更多是因为信息不足或条件不够明确而引起的误读,而品牌也恰恰借此打了“擦边球”,而如何尽可能规范这些产品功能信息的准确性,也需要媒体、品牌以及行业标准的共同努力,例如下面的一些方法,您来看看是否认可?

一、媒体端报道规范化,更严格的追踪新能源产品“官方充电时间”数据,如无法确定充电背景,则不主动报道。

二、通过媒体车辆测试标准,协助品牌梳理制定标准化模板,为消费者提供更透明的测试信息。

三、科普新能源汽车充电知识,让更多消费者合理看待车辆数据,帮助做出购车决策。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