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车企”招牌?这家中国公司转型引发日媒关注

日媒称,在汽车市场表现低迷的背景下,作为最大纯电动汽车(EV)制造商之一的比亚迪正在加快转变业务模式。该公司的纯电动汽车业务曾实现快速增长,如今的比亚迪正打算卸下纯电动汽车企业的招牌,以重起炉灶的决心掀起攻势。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1月4日报道,在中国南方城市广东省深圳市,腾讯控股和华为技术等众多中国代表性企业的总部所在地。比亚迪的总部也坐落于此。记者9月……继续阅读 »

0评论 0个赞

自动驾驶催生数据运营服务商 新风口初现商业价值

本文转自每日经济新闻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自动驾驶在未来交通出行中的商业价值正引起多方注意。 “自动驾驶将给我们带来两大好处,一方面把驾驶员解放出来,可以简单理解为‘买车送司机’;另一方面,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在2019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如此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到2023年随着……继续阅读 »

0评论 0个赞

特斯拉预计在年底前获得中国制造牌照 在华已拥有3200名员工

据彭博社报道,特斯拉公司董事长罗宾·德霍姆(Robyn Denholm)在第二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人工智能与创新发展:理念、技术和市场”分论坛上表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经进入试点生产Model 3,今年年底将开始正式生产。同时,德霍姆表示,特斯拉正在与当地政府合作获得生产许可证,希望能在年底前拿到许可证。   在美国以外的市场生产特斯拉汽车,是特斯拉首席……继续阅读 »

0评论 0个赞

Uber的困境:效率、盈利难两全

Uber的困境并未得到改善,Q3财报看似营收增长的背后,是持续的亏损扩大、盈利艰难、主营业务增速放缓。 11月5日,Uber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Uber实现营收38.13亿美元,同比增长30%;净亏损11.62亿美元,去年同期为净亏损9.86亿美元,同比扩大18%。Uber第三季度净亏损幅度同比扩大,主要由于财报……继续阅读 »

0评论 0个赞

格拉默与一汽集团子公司—一汽富晟集团签署合资合作协议

11月5日,格拉默股份公司与中国最大汽车制造商之一的一汽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长春一汽富晟集团在长春签署协议,正式成立汽车内饰零部件合资公司–长春富晟格拉默车辆部件有限公司,双方分别持有新合资公司50%的股份。 合资公司将为一汽集团及其国内外合作伙伴研发和生产各类汽车内饰零部件,格拉默将致力于中控台,内饰零部件及功能性零件等产品的……继续阅读 »

0评论 0个赞

进博会汽车参展规模提升5% 新能源汽车技术成展示重点

在中国汽车产业下行发展的环境中,跨国车企在进口博览会的参展规模提升了5%,产品车型展出量达到140多辆。与此同时,车企还通过不同形式展示了其未来在智能互联、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技术和产品。 11月5日,中国第二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正式开幕。作为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届进口博览会共吸引了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约50万专……继续阅读 »

0评论 0个赞

公共交通领域先下一城,高德地图打通北京市出行服务

图片来自“特定授权” 在公共交通领域,相比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先下一城。 11月4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与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地图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启动了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简称“北京MaaS平台”)。这意味着:未来,北京市的交通数据将与高德地图共享。而根据高德地图方面的表述,它“也从驾车导航工具升级为综合出行服务平台”。 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继续阅读 »

0评论 0个赞

广汽丰田今年年底引入氢能源汽车示范运行

记者近日获悉,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广汽丰田调研时表示,广汽丰田将在今年年底引入丰田最先进的氢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南沙将建成中国首个70兆帕的加氢站,广汽集团也将与丰田在氢能源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据悉,此款丰田最先进的氢能源汽车,或为丰田的Mirai。这意味着,丰田的mirai将有望在今年年底由广汽丰田引进中国市场。 据悉,早在2016年,……继续阅读 »

0评论 1个赞

戴姆勒集团正式启动公司新架构 分三大业务运营

戴姆勒官方表示,戴姆勒集团于2019年11月1日启动新的公司结构。其中轿车和面包车、卡车及巴士业务分别并入了两个新的附属公司,并已于10月底开始生效,目前已经各自进行商业登记注册。 总体上,戴姆勒集团被拆分为三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公司(Mercedes-Benz AG)、戴姆勒卡车公司(Daimler Truck AG)以及戴姆勒移动出行(……继续阅读 »

0评论 0个赞

十家企业智能网联业务动向折射两大趋势

10月以来,10家企业发布有关智能网联汽车业务的重要动向,折射出产业发展两大趋势:一是,跨国车企试图通过组织结构调整与扩大资金投入力度获取智能网联汽车优势;二是,自主企业正通过提速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与特色功能、场景抢先落地建立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等瓶颈问题逐步破解的发展进程中,智能网联元素正成为新一代汽车产品的重要竞争力。 一、跨国车企:通过组织结构调……继续阅读 »

0评论 0个赞